繪畫:范毅
□ 惠 子
天陰沉沉的,難得一絲微風。昔日車水馬龍的大街上,車少人少,往日的喧囂熱鬧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病毒的陰霾沖刷得消失殆盡,更多的是冷清落寞。
小區(qū)居民組長王三哥“全副武裝”,鴨舌帽、口罩,一件長大衣把全身包裹得嚴嚴實實,臂上紅袖標志分外奪目,一大早就立在小區(qū)門口,拎著手提喇叭耐心宣傳,提醒住戶疫情期間不串門、不聚餐、不打麻將。因為說話太多,嗓子已經(jīng)變得有些沙啞。我買菜回家時,正碰上王三哥跟兩位老人揮手作別:“老哥,再見哈,等疫情過了,過來喝酒。”“王三哥辛苦了?!蔽腋跞绱蛄藗€招呼?!安恍量啵恍量?。比起武漢,我們已經(jīng)很幸運了?!笔前。岬轿錆h,大家的心立馬沉重起來。
侄兒因工作原因常住泰國,今年春節(jié)不能返鄉(xiāng),得知國內(nèi)口罩斷貨,連忙開車跑了幾個藥房,好不容易湊齊了100個普通口罩和50個N95口罩。他趕緊寄回國內(nèi),特別叮囑一定要將50個N95口罩親手交給醫(yī)院發(fā)熱門診的醫(yī)生,說醫(yī)生最危險,剩下的普通口罩再由親戚們分用。當我把50個N95口罩送到發(fā)熱門診醫(yī)生手上時,醫(yī)生一定要登記捐贈人的姓名,我按侄兒吩咐,只留下了“自貢人”3個字。
樓下的小伙子一向不做家務,和妻子結婚3年,幾乎沒有做過一次飯,他寧肯帶孩子,也不愿圍著灶臺打轉,小兩口為此拌嘴不少。但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因為妻子是社區(qū)工作人員,疫情期間早出晚歸,顧不上做飯。為了孩子,小伙子只得硬著頭皮上。第一頓飯就煮成了夾生飯,妻子嚼著沒有煮熟的飯粒,不住地夸贊老公,說比預想的好。受到鼓舞,小伙子上網(wǎng)看著視頻學廚藝,幾天工夫,炒的菜已像模像樣了。因為口罩短缺,小伙子還通過視頻,自己動手做口罩,雖說自制口罩縫得歪歪扭扭,但還是挺實用的。鄰居們問他為什么現(xiàn)今學做飯了,他笑笑說:“妻子要忙更重要的事,盡量讓她不分心。”
同學的老公是疾控部門的醫(yī)生,自疫情發(fā)生以來,單位要求24小時待命,隨叫隨到。雖說恰逢春節(jié),卻幾乎沒在家呆過。每當發(fā)現(xiàn)疑似病人,無論何時,他和他的同事們總是以最快地速度趕赴醫(yī)院,對病人進行流行病學調(diào)查,采集標本等。接著,還要到病人家里,為病人家屬測體溫、環(huán)境消毒、隔離觀察。很多時候,妻子做好飯,也常常是等來不回家吃飯的電話。偶爾回家,也是工作電話不斷。有時剛端起飯碗,單位來電話通知馬上出診,只得兩三口刨完飯就往外跑……
疫情陰霾下,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經(jīng)受未曾有過的良心考量,王三哥、我侄兒、樓下的小伙子、同學的老公,他們都是一群普通得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人,面對洶涌而來的疫情,他們沒有退步,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奉獻一個平凡人的力量。我相信,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云開霧散、春暖花開的這一天很快就要來了。
編輯:馬莉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