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可以引起心腦血管等諸多疾病,但很少有人知道,肥胖卻是引發(fā)乳腺癌的隱形殺手。肥胖是目前已公認的絕經后婦女乳腺癌發(fā)病的明確危險因素。肥胖可通過多方面因素促進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主要包括胰島素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紊亂、炎癥細胞因子失衡、雌激素異常增加和瘦素及脂聯素異常變化。
胰島素:肥胖病人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下降,進而介導胰島素抵抗,一項關于絕經婦女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發(fā)現,絕經婦女體內胰島素水平升高,其患乳腺癌的風險也明顯增高。既往相關研究表明,體內高水平的胰島素可調控 PI3K/AKT 信號通路,影響三大物質蛋白質、葡萄糖及脂質的代謝,從而促使癌細胞增殖、侵襲及轉移。
炎癥細胞因子:因肥胖組織結構重塑過快,導致低氧狀態(tài),同時引起促炎反應發(fā)生導致巨噬細胞激活,從而使炎癥細胞因子表達上調。這些上調的炎癥因子的釋放不僅可以直接作用于腫瘤上皮細胞,還對腫瘤微環(huán)境產生間接影響,導致局部和全身炎癥,從而推進乳腺癌的發(fā)病進程。
雌激素: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在絕經前后的來源有所不同。絕經前女性其體內雌激素主要來源場所為卵巢,而對于絕經后的女性,除腎上腺分泌外,大部分來自于脂肪組織。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肥胖病人體內脂肪組織中的睪酮可轉化為雌二醇,雌二醇可使強表達雌激素受體的腫瘤細胞增殖及血管再生。
瘦素與脂聯素: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編碼、脂肪細胞合成的蛋白,在肥胖人群體中瘦素與脂聯素的比例明顯升高。瘦素與其受體相結合,可使包括 PI3K/AkT在內的多個信號通路被活化,導致乳腺癌細胞的增殖及轉移,進而加快了乳腺癌的疾病進展。
隨著肥胖人數增加,與肥胖相關的乳腺癌問題也受到了關注。此外,肥胖會促進攜帶 BRCA1 或 BRCA2 種系突變的女性的乳腺上皮 DNA 損傷,BRCA1致病突變患者終身患乳腺癌風險高達73%,BRCA2致病突變患者終身患乳腺癌風險高達68%,確診乳腺癌患者BRCA致病突變對側乳腺癌患病風險增加4.5-5.5倍。因此,控制體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積極的生活方式對于預防乳腺癌至關重要。
現已明確,超重和肥胖是乳腺癌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而且還會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腫瘤復發(fā)等風險,讓本就經受乳腺癌病痛折磨的身體負擔更重。
乳腺癌確診后的體重變化一直備受關注。術后輔助治療帶來了疲勞和味覺改變等因素都可能是患者體重增加的原因。罹患乳腺癌患者日常行為的改變,包括運動量的減少、飲食的改變等也可能與確診后體重增加有關。
研究發(fā)現,診斷時,體重過輕和肥胖較體重指數正?;颊叩娜蛩劳鲲L險更高。在確診I-III期乳腺癌患者中,確診后1年體重中度增加(5%-10%)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與體重指數介于18.5-25kg/m2之間的患者相比,體重指數≥35kg/m2的患者全因死亡風險高出28%。
英國國家醫(yī)療服務體系(NHS)研究結果顯示,與體重不變者相比,乳腺癌患者診斷后如果體重指數(BMI)增加0.5~2.0 kg/m2,復發(fā)風險增高40%;增加2.0 kg/m2以上,復發(fā)風險增加53%。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乳腺學組在《中國乳腺癌患者生活方式指南》中也指出,中國乳腺癌患者診斷后1 年半如果體重增加5 kg,死亡風險增加65%。
研究發(fā)現老年女性體重下降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肌肉疏松癥(骨骼肌耗竭),除了與年齡有關的肌肉萎縮外,癌癥和治療也會加劇瘦體重的減少。因此,需要更早地采取干預措施,通過控制營養(yǎng)影響癥狀來防止體重減輕,并促進體育鍛煉以保持肌肉質量。
因此,將體重控制在健康的范圍,不僅可以降低絕經后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確診乳腺癌以后將體重控制在健康范圍有可能改善長期健康狀況。(楊思思)
編輯:李鈺華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