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續(xù)航里程虛標、羽絨服填充物以次充好、顯示器防藍光功能名不副實……近期,《法治日報》披露的市場虛假宣傳亂象,再次暴露出市場誠信的脆弱性。從汽車到服飾,從電子產品到日常用品,虛假宣傳如同附骨之疽,侵蝕著市場經濟的根基,其危害不容忽視。
虛假宣傳的泛濫,折射出部分商家逐利心態(tài)的畸形膨脹。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商家為快速攫取利益,不惜以虛假宣傳為手段,夸大產品性能、虛構參數、隱瞞關鍵信息,將消費者權益置于利益博弈的棋盤之上。新能源汽車續(xù)航里程虛標問題尤為典型,車企往往以理想工況下的數據作為宣傳噱頭,卻對實際使用中的續(xù)航縮減避而不談。這種“選擇性告知”行為,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公然漠視。羽絨服商家以鴨絨冒充鵝絨、顯示器商家虛構防藍光功能等行為,更是對消費者信任的肆意踐踏,將商業(yè)道德拋諸腦后。
虛假宣傳的危害遠不止于個體消費者的經濟損失,更對市場生態(tài)造成系統性破壞。它扭曲了市場競爭機制,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頻發(fā),誠信經營的企業(yè)因成本較高而難以與虛假宣傳者抗衡,最終可能被迫退出市場。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更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huán)境,導致消費信心下降,阻礙市場健康發(fā)展。長此以往,市場將陷入“信任危機”的泥潭,最終損害的是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利益。
面對虛假宣傳的猖獗,消費者維權之路卻荊棘叢生。舉證難、成本高、周期長等問題,使得許多消費者在遭遇虛假宣傳后選擇沉默。以新能源汽車續(xù)航里程虛標為例,消費者若要證明車企存在虛假宣傳,需掌握專業(yè)技術參數和測試數據,而這些信息往往掌握在車企手中。維權過程中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讓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即便維權成功,消費者獲得的賠償也難以彌補其損失,更遑論對違法商家的有效震懾。
鏟除虛假宣傳這一“毒瘤”,需多方協同發(fā)力。監(jiān)管部門應強化執(zhí)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規(guī),提高違法成本。針對新能源汽車續(xù)航里程虛標問題,可要求車企明確標注實際使用中的續(xù)航縮減范圍,并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續(xù)航測試,確保數據真實可信。同時,建立消費者投訴快速響應機制,對虛假宣傳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并及時向社會公布處理結果,形成有效震懾。
電商平臺作為市場交易的重要平臺,應切實履行審核責任。對涉嫌虛假宣傳的商品,平臺應及時作出警示并下架處理,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維權渠道。此外,平臺還應加強對商家的信用評價管理,對存在虛假宣傳行為的商家進行降級處理,甚至取消其經營資格,從源頭上遏制虛假宣傳的滋生。
企業(yè)自身更應樹立誠信經營理念,摒棄短視行為。虛假宣傳或許能帶來一時之利,但終將被市場和消費者拋棄。企業(yè)應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來贏得市場,而非依靠虛假宣傳的“捷徑”。同時,企業(yè)應建立嚴格的宣傳內容審核機制,確保宣傳信息真實、準確、完整,避免因虛假宣傳而引發(fā)的法律風險和聲譽損失。
消費者也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辨別虛假宣傳的能力。在購買商品時,應仔細閱讀產品說明和宣傳資料,不輕信商家的夸大宣傳。同時,保留好購物憑證和相關證據,以便在遭遇虛假宣傳時能夠有效維權。
虛假宣傳是市場誠信的“毒瘤”,必須予以根除。唯有監(jiān)管部門、電商平臺、企業(yè)和消費者多方協同,形成合力,才能構建一個誠信、透明、公平的市場環(huán)境,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安心,讓市場經濟在法治軌道上穩(wěn)健前行。(楊夢婧)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