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從南湖紅船的點點星火到新時代的燎原之勢,那些鐫刻在歷史豐碑上的紅色風骨,從未因歲月流轉而褪色,反而在時代浪潮中愈發(fā)清晰。在歡慶黨的104個生日之際,青年干部要接過歷史的火炬,以紅色風骨為筆,以熱血擔當為墨,在民族復興的畫卷上書寫屬于自己的脊梁印記,讓黨旗因青春的奉獻而更加鮮艷,讓山河因青年的奮斗而永葆生機,讓青春脊梁挺立于時代潮頭,與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同頻共振。
書寫“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信仰答卷,以紅色基因融入血脈?!靶挠兴?,方能行遠?!毙叛鍪谴┩该造F的燈塔,是鐫刻在骨血里的忠誠。湘江戰(zhàn)役中,紅軍戰(zhàn)士陳樹湘被俘后扯斷腸子、壯烈犧牲,用生命踐行“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槍眼的瞬間,定格的是“黨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絕對忠誠。如今,在雪域高原的哨所旁,年輕的邊防戰(zhàn)士用凍裂的雙手將國旗升起;在脫貧攻堅的山路上,“90后”駐村書記背著藥箱走遍千家萬戶……這些身影都在訴說同一種信仰:紅色風骨不是書本里的遙遠故事,而是融入青春選擇的自覺擔當。新時代青年當以先輩為鏡,把讀原著、學原文作為精神“打底”,在黨史學習中解碼“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密碼,把“忠誠”二字刻進靈魂深處,讓信仰之光照亮前行的每一步。要主動走進革命紀念館觸摸歷史溫度,在井岡山的星火、延安的窯洞、西柏坡的油燈里,找到“從哪里來”的精神密碼,讓信仰在“黨有號召,我必行動”的自覺中愈發(fā)堅定。
書寫“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奮斗答卷,以熱血擔當破局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是紅色風骨在新時代的生動注腳。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跳進泥漿池制服井噴時,用身體詮釋“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如今,平均年齡35歲的“奮斗者”號研發(fā)團隊,在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海中突破技術封鎖,讓中國深潛夢照進現(xiàn)實。這些青春身影讓紅色風骨變成敢于“啃硬骨頭”的闖勁、甘于“坐冷板凳”的韌勁。青年要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膽識,在芯片研發(fā)、人工智能等“卡脖子”技術前迎難而上,用代碼敲開自主創(chuàng)新的大門,用數(shù)據(jù)繪就科技強國的藍圖;在基層治理一線,要主動走進城中村、蹲守脫貧村,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中練出“硬肩膀”,把政策“普通話”翻譯成百姓“方言土語”;在鄉(xiāng)村振興賽道上,要帶著知識與熱血返鄉(xiāng),做直播助農(nóng)的“新農(nóng)人”、生態(tài)治理的“規(guī)劃師”,讓青春在泥土中結出碩果,讓奮斗成為青春最鮮明的標識。
書寫“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答卷,以赤誠初心滋養(yǎng)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紅色風骨的根基,永遠深扎在人民的土壤里。焦裕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為民情懷,孔繁森兩次援藏“把自己當作泥土”的奉獻精神,早已成為紅色基因的鮮活注腳。再看當下,在四川大涼山,“95后”鄉(xiāng)村教師支月英用馬背馱起山里孩子的求學夢;在武漢抗疫一線,“90后”護士朱庭萱連續(xù)48天駐守重癥病房,用年輕的肩膀扛起生命之重……這些故事闡述著:青春的價值,從來都與人民的需求同頻共振。新時代青年當從“腳下沾泥”開始,把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小巷總理”的賬本當作青春的“作業(yè)本”,把田間地頭的農(nóng)諺當作成長的“教科書”,在產(chǎn)業(yè)園區(qū)里助力鄉(xiāng)村振興。要在社區(qū)網(wǎng)格中傾聽家長里短,不斷深耕民生領域,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托育等民生痛點中找課題,用專業(yè)所長破解“一老一小”難題,讓青春脊梁扛起的不僅是時代使命,更是千萬家庭的幸福期待。(富順縣鄧井關街道彭麟寒)
編輯:馮方湲
責任編輯:金艷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