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熠/視頻
自貢融媒記者 王漢卿
如果說鑿成于1835年的超千米深井——燊海井,見證著中國鉆井史上的奇跡,那么燊海井的灶房便承載著千年制鹽技藝的傳承。作坊內,熱浪裹挾著鹽鹵蒸騰的氣息撲面而來。燊海井生產部主任游強赤膊揮動鹽鏟,汗水在他肌肉虬結的手臂上蜿蜒流淌。鹵水沸騰之際,他往鹽鍋中下入黃豆?jié){,用“灶笠子”掠過沸騰的鹵水,隨著“理挆轉摸、提清化凈”……潔白晶瑩的井鹽浮現(xiàn)而出。這套口口相授的“秘訣”已在他家族血脈中流淌三代。



游強生于鍋灶邊,長在天車下。外公是“燒鹽匠”,母親是“熬鹽人”,父親是鹽廠儀表工,鹽是他血脈里的印記。童年記憶里,母親怕他亂跑墜入滾燙鹽鍋,經常將他拴在灶房柱子上。在鹽鹵氣息的熏陶下,游強對燒鹽流程,耳濡目染,非常熟悉。2000年,從四川省鹽業(yè)技工學校畢業(yè)的他被命運推回這條“鹽路”,起初內心百般抗拒。然而,當游客們驚嘆“全國做古法制鹽的人太少了”時,他才猛然意識到自己守護的是何等珍貴的文化血脈。
這份守護并非浪漫懷舊。清代詩人筆下“六月煎鹽烈火旁”的艱辛,游強最懂。夜班12小時,凌晨三四點最難熬;經年累月,他統(tǒng)計自己已熬過千余個夜班。粗糙的雙手在冬日紋路皸裂,需用刷子清洗,與朋友劃拳時他總刻意手心朝下,生怕暴露這份滄桑的“勛章”。



2006年,游強被推舉為燒鹽組組長,他著手革新:打破“大鍋飯”,設“超產獎”和“節(jié)能獎”,產量奇跡般翻倍;更規(guī)范制鹽工藝,連加蓋、抬鹽時間都精確到分,并在灶房里安裝了監(jiān)控,定期抽查。
如今,作為省級非遺“自貢井鹽傳統(tǒng)熬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游強守護的已不僅是鹽鍋。歷代鹽工提煉出“理挆轉摸、提清化凈”八字秘訣,這口口相傳的智慧正被整理成文;他參與多部紀錄片拍攝,在鏡頭前滔滔講述井鹽故事;景區(qū)內古法鹽產品熱銷,他更計劃開發(fā)更多非遺衍生品,讓鹽文化滲入當代生活。



從抗拒到自豪,游強用半生焐熱了祖輩的技藝。那鹽鍋升騰的熱氣,蒸騰的不只是鹵水,更是千年鹽脈在當代倔強呼吸的證明,鹵水化作雪花鹽,歷史凝成非遺魂,——當一雙手能喚醒歷史,最粗糲的老繭亦可成為文化最堅韌的載體。

編輯:羅祥瑞
責任編輯:卜一珊
編審:韓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