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石小宏
目前我省正值暑濕高溫季節(jié),夏季蚊蟲增多。同時,暑期旅游高峰來臨,人員流動加大。為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在這一時期防治相關疾病的作用,8月4日,記者從省中醫(yī)藥局了解到,省中醫(yī)藥局組織專家擬定了《2025年四川省暑濕高溫季節(jié)中醫(yī)藥防治建議》。
常用預防措施有這些
夏季養(yǎng)生及防護要防暑防濕,驅避蚊蟲,清補兼顧,顧護脾胃,夜臥早起,適當午休,避免貪涼,養(yǎng)心調肝,合理適時運動等。
夏日飲品上可選擇:烏梅湯:烏梅30g+山楂20g+陳皮5g,燜煮30分鐘,胃酸過多者慎用。薄荷菊花茶:薄荷5g+菊花10g,80℃水沖泡。三豆飲:綠豆、赤小豆、黑豆各30g慢煮2小時。
膳食調養(yǎng)上可選擇:薏苡仁紅豆粥:將薏苡仁炒至微黃,配赤小豆煮粥(比例2∶1)。四神湯:山藥、蓮子、芡實、茯苓各15g,配豬肚燉煮。同時,可適量多食用清涼生津類等食材,如西瓜皮煮水、帶皮冬瓜湯、苦瓜薄片焯水拌蒜、綠豆湯等。專家提醒,西瓜、梨等寒性水果每日攝入不超過200g,脾胃虛寒者慎食冰鎮(zhèn)瓜果及飲料。
日常起居上,要合理使用空調:溫度設定保持26—28℃,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防空調直吹。每日早晚定時開窗通風,避免室內濕濁積聚。作息要規(guī)律,夜臥早起,順應陽氣升發(fā);午休養(yǎng)心,小憩20—30分鐘,補充心神之氣。睡眠時防止腹部神闕穴(肚臍)和膝蓋受寒。
合理運動上,要根據個人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可學習運用傳統(tǒng)保健強身方法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運動時間以清晨或傍晚為宜,避開高溫時段,運動適度,至微汗出即可,避免大汗傷津。
皮膚護理上,要做好日常防護,選用弱酸性、無刺激的潔面/沐浴產品。避免過度清潔損傷皮脂膜。烈日下外出戴寬檐帽、穿防曬衣、打傘。防曬霜應選用清爽不油膩、成分安全的產品。夏季仍需保濕,選用質地輕薄、含天然舒緩成分(如蘆薈、綠茶、甘草提取物)的乳液或啫喱。
如遇蚊蟲叮咬,應立即處理,用肥皂水清洗叮咬處。中藥外敷止癢:馬齒莧、蒲公英、薄荷葉、紫蘇葉等新鮮草藥搗爛敷于患處(15分鐘)。中成藥/藥膏:清涼油、風油精(避開眼周黏膜)、爐甘石洗劑(搖勻后涂抹)、丹皮酚軟膏、青鵬軟膏(遵醫(yī)囑或說明)。以上敏感肌膚者慎用。忌抓撓,防繼發(fā)感染。
專家還提醒,如蚊蟲叮咬后出現(xiàn)發(fā)熱、身痛等癥狀,請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常見病癥治療建議
針對暑天里最常見的病癥,專家們也給出了相應的治療處方。
暑熱感冒常見病癥處方: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惡風,身熱不揚,汗出不暢,肢體困重,頭重如裹,胸悶,納呆,口黏膩,偶伴有鼻塞、流涕、頭痛、口渴、心煩等癥狀,舌苔白膩或黃膩。
處方:藿樸夏苓湯加減。主要組成:藿香9g、佩蘭9g、銀花12g、紫蘇葉9g、厚樸9g、法半夏9g、茯苓15g、白蔻仁(后下)6g、蒼術9g、荷葉12g、蘆根30g。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劑,每次100ml,日服三次。推薦中成藥:清暑化濕類中成藥。
脾胃常見病癥處方:臨床表現(xiàn)為脘腹痞滿或疼痛,納差,腹脹,腹痛,大便黏滯或腹瀉,身體倦怠,舌苔厚膩等。
處方:平胃散合三仁湯加減。主要組成:蒼術9g、厚樸9g、半夏9g、陳皮12g、杏仁10g、白蔻仁(后下)6g、薏苡仁30g、建曲10g、炒山楂10g、炒麥芽10g。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劑,每次100ml,日服三次。推薦中成藥:健脾化濕類中成藥。
皮膚常見病癥處方:臨床表現(xiàn)為皮膚紅斑,瘙癢,濕疹,水泡,滲出,糜爛,舌紅苔黃白或厚膩。內服的處方:黃連5g、藿香10g、佩蘭10g、蒼術10g、白術12g、陳皮10g、厚樸10g、地膚子20g、土茯苓30g、生甘草6g。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劑,每次100ml,日服三次。推薦中成藥:清熱解毒化濕類中成藥。
外用的處方:地膚子30g、苦參30g、石菖蒲10g、千里光30g。用法:用無菌紗布蘸適量藥水,濕敷皮損處。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