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江的盛夏,熱浪裹著馬路的焦糊味翻滾。公交維修車間像個巨大的金屬蒸籠,空氣里機(jī)油、金屬和灰塵的味道被高溫蒸得更加濃烈黏稠。
57歲的張永和站在一輛剛返場的公交車旁,寸頭間花白的發(fā)茬被汗水浸得貼著頭皮,像蒙了一層濕漉漉的鹽霜。他微微佝僂著背,一身洗得泛白、此刻幾乎被深色汗?jié)n浸透的藍(lán)色工裝緊貼著皮膚。布滿老繭和機(jī)油漬的手指,正小心地?fù)徇^一枚被太陽曬得燙手的剎車片邊緣,動作輕緩而專注。在車間旋轉(zhuǎn)的大風(fēng)扇下,汗珠順著他深刻的皺紋滾落,砸在滾燙的地板上,瞬間沒了蹤影。
37年的光陰,就在這日復(fù)一日的炙烤與敲打中沉淀。
活路要做得細(xì) 剎車片就是命門?
“剎車片這東西,馬虎不得。”張永和放下手中那把同樣被曬得發(fā)燙的扳手,聲音不高,帶著金屬摩擦聲長久浸潤后的沙啞和軍人特有的沉穩(wěn)。他說話前習(xí)慣性地停頓一下,似乎在等耳邊的嗡鳴稍歇,也像在斟酌詞句。
“天熱,手滑,更要穩(wěn)?!彼砼缘墓ぷ髋_上,八片嶄新的剎車片反射著刺眼的光?!耙粋€車八個片,”他伸出粗糙的手指,指尖沾著黑油,輕輕點了點滾燙的金屬,“一個片錨結(jié)實了,得要二十分鐘。想想看,公交車,拉著一車人呢!”他重新拿起扳手,厚實的帆布手套早已濕透,每一次精準(zhǔn)的擰緊,汗水都順著小臂蜿蜒而下,在工裝褲上暈開深色的印記。

37年前,脫下軍裝的他,一頭扎進(jìn)這冬冷夏熱的車間。面對冰冷的鋼鐵和復(fù)雜的線路,一切從零開始。“啥子活路都要摸,”他回憶道,語速平緩,帶著思考的痕跡,“焊接、打鐵、摸結(jié)構(gòu)……摸久了,才懂里面的‘門路’?!边@“門路”,是車輛的生命線,也是安全的底線,高溫下更容不得半點差池。
角落里停著一輛事故車,扭曲的鋼板在熱浪中仿佛冒著煙。張永和圍著它緩慢踱步,豆大的汗珠不斷從額角滲出,他時不時用袖口抹一下。目光卻如探傷儀般冷靜銳利,掃過每一處損傷。

“修事故車,就是跟它‘講道理’,天再熱,道理也得講清楚。”他掂了掂那把磨得锃亮的榔頭,“扳手、榔頭、螺絲刀……工具要聽使喚,心更要靜,心靜自然涼嘛?!?/p>
這份近乎苛刻的嚴(yán)謹(jǐn),源自年輕時一次差點踩空受傷的教訓(xùn)?!澳且幌戮拖癜盐殷@醒了,”他的聲音低沉下去,“干這行,眼到、心到、手到,差一步,都可能出大事,熱迷糊了也不行。”安全,早已成為他骨髓里的烙印。
耳背了 日子照樣往前奔?
常年與金屬的撞擊、切割、摩擦聲為伴,日積月累,聲音悄悄從他的世界里流失了一部分。
此刻,車間巨大的轟鳴在高溫下更顯嘈雜。同事指著工具大聲說了兩遍,他才轉(zhuǎn)過頭,微微側(cè)過那只聽力稍好的耳朵,憨厚地笑笑,指指耳廓:“這個嘛,被那些年叮叮當(dāng)當(dāng)‘磨’的,小事!熱得腦殼嗡嗡響,倒顯得它安靜了?!蹦切θ堇餂]有抱怨,只有一種近乎樸素的坦然。

這微損的聽力,如同工具箱里那把柄被汗水浸得發(fā)黑、磨得最光滑的螺絲刀,是職業(yè)無聲頒發(fā)的勛章。
他擰開碩大的舊水壺,灌了幾口涼白開,目光投向窗外白晃晃的烈日,望向那些剛清洗完、準(zhǔn)備出發(fā)的新能源公交車:“你看,車越造越輕巧,空調(diào)也足,哪樣不是在好起來?我們熱一點,乘客就涼快一點?!彼p聲說著,語氣里是幾十年歲月沉淀出的純?nèi)缓V信,那是在鋼鐵、油污與酷暑中依然堅信生活向好的韌性。

脫下能擰出水的工裝,生活的另一面才舒展開來。
籃球場上,汗水是另一種暢快;水塘邊垂釣,寧靜中自有清涼。“我就信一條,”他擦拭著心愛的釣竿,動作輕柔,眼神溫和卻堅定,“不管啥子事,熱也好,難也罷,只要踏實朝前走,總能好起來?!?/p>
家里最安靜的角落,珍藏著“公交好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榮譽(yù)證書,它們的光澤,同車間里一輛輛經(jīng)他手修復(fù)、重新安全駛上滾燙城市道路的公交車一道成為他心中的分量。那是他無聲的勛章,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踏實。
歲月在張永和耳畔留下微弱的嗡鳴,卻無法模糊他眼中那條清晰向前的路。
生活的刻度從不虛設(shè)——在扳手反復(fù)丈量的毫厘間,在損傷與修復(fù)的永恒拉鋸中,時間終將顯影出最質(zhì)樸的答案:那為奔涌不息的城市生活默默托底的安全,正是平凡生命所能發(fā)出的最莊重的回響。
記者手記:
擰緊生活“螺絲”的人
走出蒸籠般的維修車間,熱浪撲面而來,竟有一絲“涼爽”的錯覺?;仡^看張永和師傅,他正彎著腰,專注地對付著下一個剎車片,濕透的脊背像一塊沉默的礁石。
在這個酷熱的夏天,我們談?wù)撝氨苁睢薄凹{涼”,談?wù)撝照{(diào)房里的舒適。而“張永和”們正用布滿老繭的手,緊握著發(fā)燙的扳手,在汗水的浸透中,一遍遍擰緊關(guān)乎安全的螺栓。
城市的脈搏在高溫下依然強(qiáng)勁跳動,正是因為有無數(shù)像張永和這樣“平凡”的修理工人。他們或許不善言辭,甚至聽力不再敏銳,但他們用滾燙的汗水和默默地付出,校準(zhǔn)著生活的安全線,守護(hù)著城市最基本的運(yùn)行秩序。
“張永和”們用最樸素的信念告訴我們:無論環(huán)境如何酷烈,總有人在你看不見的地方,默默擰緊生活的螺絲,確保一切,穩(wěn)穩(wěn)前行。
編輯:金艷
責(zé)任編輯:余鳳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