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字是會意字,最早的“畫”字見于商代甲骨文,從聿從交叉的“圓規(guī)”形,像手持筆以規(guī)畫的樣子。到西周時,交叉的“圓規(guī)”被田地形的“周”字取代,描繪用手劃分地界的情景。秦漢時,小篆“畫”字在偏旁“田”的字形上加四個代表邊界的筆畫,字形基本統(tǒng)一,隸書和楷書承襲此形態(tài)?,F(xiàn)代簡化字“畫”,是用田加四界這個字形的局部代替整體。《說文》說:畫,是劃分田地的四界;聿,所以畫之。畫者,狀物之形,寫意之道。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書畫是同源的。元代趙孟頫作的《題秀石疏林圖》詩就指出:“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睍杏挟?,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中國書畫和詩文詞賦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東晉著名繪畫大師顧愷之的傳世名作《洛神賦圖》就是根據(jù)東漢末年著名才子曹植的《洛神賦》創(chuàng)作。《洛神賦》對洛神的呈現(xiàn)是非常簡約的,但《洛神賦圖》中洛神的形象是非常生動的,具有顧愷之的個人特點、時代特點,以及他對于典雅淑女的形象概念。王道義認為,“顧愷之對洛神的刻畫,不是只寫一個背景,而是從她的正面、側面等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描述。我們稱之為‘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這些我覺得都是中國繪畫與文學水乳交融的重要表現(xiàn)?!?/p>
居桃源勝境,游逍遙無極。蘇軾寫的前后《赤壁賦》探究天地間的意義,文徵明等畫家把蘇東坡游赤壁畫入畫中。畫可以觀、可以游、可以居一隅而觀宇宙之大。蘇軾創(chuàng)作的宋詞《赤壁懷古》中“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畫”字,絕非簡單的景物復寫。它將長江滾滾、赤壁蒼蒼的壯闊,與千古英雄的偉業(yè)豪情熔于一個“畫”字,既見自然之瑰麗,也含人文之沉雄。當后人吟誦“江山如畫”的時候,不僅能觸摸到古人感知世界的溫度,更能讀懂一個民族對美與文明的永恒堅守。王道義認為,在當代我們也要考慮如何一起高擎先賢所傳的這一支凌云健筆,書寫新時代最美麗的華章。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