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頻頻翻車,報道者一再鼻青臉腫。從瘋傳到反轉,某些戲劇性的轉變,令人猝不及防。子虛烏有的《特朗普愛上在白宮當保潔的我》短劇,被多家媒體當成新聞刊載。“楊某媛從擬錄取博士生名單中移除”“某官員用政府服務器挖出327枚比特幣”的假消息,被競相轉發(fā)……與之同時,《我取關了××報》的網帖刷屏財經圈,一位基金經理吐槽某財經媒體“常用標題黨手法制造噱頭,內容也常常是東拼西湊”。熱文之下,附和者眾,該財經媒體相關負責人發(fā)聲,表態(tài)“相當重視,正著手改革”。
【一】
從近期曝出的幾起案例看,新老問題交織,嚴密的新聞生產流程,遇上新問題。
輕浮的抓取、整合、“二創(chuàng)”,成了“跑冒滴漏”的高風險點。偽短劇、“楊某媛從擬錄取博士生名單中移除”“某官員用政府服務器挖出327枚比特幣”的假新聞,追溯下去,都有著清晰的傳播鏈,并且源頭都指向了“AI造假”。一些媒體之所以輕信轉載,嚴重失誤,很大原因就在于沒有去查證“一級信源”“直接信源”,而是對似是而非的“次級信源”“間接信源”照單全收,并添油加醋發(fā)揮——這個過程中,記者并沒有進行真正的調查、采訪。
嘩眾取寵的標題黨,賺來了流量卻失去了尊重。初代標題黨,是為了抓人眼球、吸引打開閱讀。而時下流行的標題黨,更多在于社媒平臺的“話題擬制”與“標簽打點”。極少數媒體小編,竟然“對標”一些自媒體,在制作話題時,不求精準、只求“效果”,往往是對事實簡化再簡化、對細節(jié)刪減再刪減、對情緒催化再催化。于是乎,寧可背負罵名,也要把流量囫圇吞下。于是乎,總是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話題,總是有無休無止的罵戰(zhàn)。于是乎,個別賬號越是折騰、越是迷茫。
只看數量不顧質量,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泥潭。有段時間,少數媒體在網絡場域內“打法不明”、存在感不強。為了“重塑存在感”,卻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報復式“迎合網絡”、無底線“蹭熱”“追熱”。當“媒體賬號”演變?yōu)椤百~號媒體”,如同一個泡騰片在紅海中化開,制造了不少氣泡,卻也在自我消耗中歸于虛無。時下,一部分從業(yè)者把關于質效評價的理解狹隘化,把影響力傳播打成“流量七傷拳”,到頭來,惡化了生態(tài)、反噬了自身。
【二】
“新聞永遠在路上”,在采訪的路上,在求證的路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靈魂之問的答案,總在那些“要與不要”之間。
要有“有所用有所不用”的AI觀。時下,AI被運用于內容生產的部分環(huán)節(jié),由此也導致了種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后果。有AI制造假新聞被當成真新聞發(fā)布的,有“科技賦能”而致“文心凋敝”的。AI興起之后,少數人懶得寫稿子、不會寫稿子了,“把筆連帶著腦子”都交了出去,自甘平庸而自鳴得意。于是我們看到,各種偽概念、口號在某些新聞作品中高頻出現。激活從業(yè)者的主觀能動性,遠比高度依賴AI更加重要。
要有“有所取有所棄”的數據觀。數據是個好東西,數據是度量衡,也是成績單。對于數據,絕不能“無所謂”“不在乎”,而是應該努力把好作品傳播出去、把大流量穩(wěn)穩(wěn)拿住。但也須知,絕不是“挑到籃里就是菜”。對于通過標題黨、歪曲事實、撩撥情緒、挑撥對立、散布謬誤帶來的“可疑數據”,要保持高度警惕。堅決對“毒流量”說不,才能讓正能量立住。飲鴆止渴,一失萬無。有舍有得,有規(guī)矩才有格局。
【三】
受人尊重的、有專業(yè)口碑的新聞作品,必然是自知、自律的。與其問“路在何方”,不如換個問法:媒體是誰、媒體為誰、媒體靠誰?
媒體的安身立命之本,永遠在于“報道新聞”。這種新聞,理應是基于專業(yè)、基于事實、基于用心調查、基于深度思考的獨家、扎實、差異化的新聞作品。與這個復雜世界緊密聯(lián)結,向千千萬萬的個體敞開心扉,回到真實、回到本地,做好新聞、做好服務,媒體當為、媒體當立。
擁抱變化,變的是方法、渠道、形式,變的是生產流程和組織方式,而不變的,始終是核心價值觀、是行業(yè)倫理、是業(yè)務規(guī)范。在任何時候,守護真實、客觀、全面、準確的價值主線,就是守護新聞的生命線。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