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xiàn)已立秋,但仍然濕熱,這種天氣往往是高血壓患者的“勁敵”,因為血壓波動可能引起心腦血管的異常變化。平穩(wěn)度過這一時期,大家需做好自我監(jiān)測,穩(wěn)住血壓,護好心臟。
濕熱易致血壓波動血管痙攣
當空氣濕度超過80%、氣溫維持在30℃以上時,人體將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高溫促使身體通過大量出汗來散熱,導致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上升,就如同流動的河流變成了黏稠的泥漿,心臟需要更加用力做功才能推動血液循環(huán)。另一方面,高濕會阻礙汗液的蒸發(fā),使身體的散熱效率大幅下降,再加上氣壓偏低,空氣中氧氣含量減少,心臟只能承擔更大的負荷以保障全身的供氧需求。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xù)升高為特征的慢性疾病,同時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90%以上的高血壓患者為原發(fā)性高血壓,其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肥胖、高鹽飲食、吸煙、酗酒、精神壓力等因素相關,周圍環(huán)境也可以影響血壓穩(wěn)定。
夏天氣溫高、濕度大,尤其是極端的潮熱天氣,對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更具挑戰(zhàn)性。氣溫升高可使血管擴張,出汗會降低血容量,部分高血壓患者以及血壓正常的人群,可能出現(xiàn)血壓降低的情況;而高溫和低血容量又會激活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心率上升、血管收縮,引起部分患者心悸、煩躁、血壓升高。有研究表明,濕度每增加10%,血壓波動幅度將增加5-8mmHg。這種忽高忽低的血壓波動最危險,如同反復拉扯的橡皮筋,極易導致血管痙攣。痙攣的血管不只限于冠狀動脈,也包括腦血管及其他重要臟器的血管,這是濕熱天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數(shù)量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合理飲食給血管“減負”
濕熱天氣中,高血壓患者要在飲食上做一些節(jié)制和調整,合理的飲食方式可以給血管“減負”。
控鹽補鉀穩(wěn)定血壓 天氣濕熱,人們易偏愛重口味的食物以提振食欲,然而高鹽飲食會導致體內(nèi)水鈉潴留,增加心臟負擔。建議正常人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nèi),高血壓患者應控制在3-5g。但如果是進行大量體力活動、大量出汗的人群,可適當增加鹽的攝入。
少量多次科學飲水 夏季出汗較多,宜少量、多次飲水。比較合理的方法是將每日1500-2000毫升的飲水量(心衰患者需遵醫(yī)囑)分成8-10次,每次飲用100-150毫升的溫水或淡茶水。高血壓患者在清晨起床后宜空腹飲用一杯溫水,有助于及時補充夜間流失的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
拒絕“冰刺激”呵護血管 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愛用冷飲消暑,但突如其來的寒涼刺激,會使血管急劇收縮,猶如瞬間被捏住的水管,極易引發(fā)胃痙攣甚至心絞痛。老年人及高血壓患者要避免這種體內(nèi)環(huán)境的劇烈溫差,以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健康人群也建議將飲品在室溫下靜置15分鐘后再飲用。
清淡飲食遠離“重口味” 炸雞、火鍋等油炸、麻辣的重口味食物會像無形的“黏合劑”悄悄推高血脂、加重血液黏稠,讓身體在濕邪侵擾下更添負擔。醫(yī)生建議大家尤其是高血壓患者選擇冬瓜、絲瓜等具有祛濕功效的蔬菜,搭配清蒸魚、瘦肉等富含優(yōu)質蛋白的食物,這樣既能有效補充營養(yǎng),又不會對血管造成負擔。高血壓患者在保障每天基本的能量和蛋白質供應時,還應減少油脂攝入,增加纖維素的比重,保持大便通暢。
舉手之勞可穩(wěn)壓護心
血壓監(jiān)測“定時定點” 建議高血壓患者每日清晨起床后半小時及晚間入睡前各測量一次血壓,測量前需靜坐5分鐘,確保情緒平穩(wěn)。若連續(xù)3天血壓值超過140/90mmHg,應就醫(yī)評估是否要調整藥物劑量。
外出“裝備”要齊全 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外出應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等急救藥品,建議啟用手機自帶的“緊急聯(lián)系人”功能,以便一鍵呼救。同時,隨身攜帶記錄有疾病史和用藥情況的卡片,以便在意外發(fā)生時,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
適當給心臟“松綁” 持續(xù)的濕熱天氣容易引發(fā)人們的煩躁和焦慮情緒,而情緒波動正是心血管疾病的催化劑。研究表明,暴怒時人體血壓會瞬間升高30-50mmHg,心臟耗氧量增加40%以上。因此,建議高血壓患者每天安排固定的半小時“放松時間”,通過聆聽舒緩音樂、深呼吸或冥想等方式調節(jié)情緒,從而穩(wěn)定心率和血壓。
有運動習慣的人要遵循3個原則“溫和”運動。
一是選擇舒緩的運動 高血壓患者適合練習相對“溫和”的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的運動。
二是把握“黃金時段” 一天中最適宜運動的時段為6-7時或19-20時,氣溫相對較低,濕度相對較小。適可而止的運動量和循序漸進的鍛煉計劃,能幫助高血壓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增強體質。若在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胸悶、氣短等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休息后無法緩解的建議就醫(yī)。
三是在室內(nèi)運動需“控溫” 使用空調宜將溫度設定在26℃左右,避免與室外的溫差過大。運動結束后,切勿直接對著空調出風口吹風。如要洗澡,需用干毛巾擦去汗水并休息約15分鐘,沐浴的水溫控制在37℃至40℃之間,以防血管驟然收縮。
(作者為北京市第六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主任)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