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川西南的邛海之濱,鑲嵌著一座歷經(jīng)千年商旅煙火的古城——西昌。這里不僅有“月城”的清輝皎潔,更有一抹令人念念不忘的西昌“粉”味風情。涼粉、卷粉、米粉……從古籍字里行間到市井巷陌喧囂,一碗碗百轉(zhuǎn)千回的粉食,始終躍動著西昌最滾燙的生活脈搏,也延續(xù)著這座城市深厚的美食文化基因。
涼粉的歷史,可追溯至漢代。據(jù)《齊民要術(shù)》記載,古人以豌豆、綠豆磨漿制成涼粉。北宋《東京夢華錄》第八卷《是月巷陌雜賣》中,也首次以“細索涼粉”明確記載涼粉??梢姡瑳龇鄣拇_有著悠久的歷史。
至于西昌涼粉,更是見證了西南民族融合與商貿(mào)往來的歷史。據(jù)《西昌縣志》記載,早在漢代,西南夷便以“菽”(豆類)為食,而豌豆、綠豆磨漿制粉的技藝,或隨南方絲綢之路傳入。安寧河谷的稻米、大涼山的苦蕎、平壩的豌豆,經(jīng)石磨研磨、土灶熬煮,成就了米涼粉的綿軟、蕎涼粉的筋道、豌豆涼粉的爽滑——三種涼粉,恰是西昌“河谷—山地—平壩”地理格局的味覺注腳。?
在西昌,涼粉的種類有很多:潔白滑嫩的豌豆涼粉、軟糯厚實的米涼粉、黃綠透明的蕎涼粉……切片、切絲、切塊,不同的種類、不同的吃法帶來不同的味覺體驗。食用時多配以麻辣酸香調(diào)料,澆上西昌本地醬油、香醋,佐以辣椒、大蒜、花生芝麻香油。食之麻辣鮮香,嚼之柔韌彈牙,清嫩爽口。
?

這其中,自成一派的還得是西昌“手攤涼粉”。老板用托盤盛著切好的大小一致的米涼粉,佐料攤開如一幅色彩畫:紅的辣椒、綠的香蔥、黃的花生碎、白的蒜水……手攤涼粉的妙處,正在于它既遂了心意,又成全了匆忙。
如果“粉氏”家族中論誰最“卷”,那一定是卷粉。薄如蟬翼的米皮裹住多種調(diào)料,一卷涼山風物志在舌尖徐徐鋪展。
一張米皮,暗藏千般功夫。西昌卷粉的靈魂始于安寧河谷的優(yōu)質(zhì)香米——這里年均超2000小時的日照與純凈水滋養(yǎng)的稻米,膠質(zhì)豐潤、韌性十足。匠人將米漿傾入竹制蒸盤,于沸水之上輕搖勻開,蒸汽升騰間,米漿幻化為半透明的白玉薄皮。除了傳統(tǒng)的米白色,還有部分老店傳承古法,以涼山小米替代大米磨漿,呈現(xiàn)獨特的嫩黃色。

西昌卷粉的味覺宇宙,在攤開米皮的瞬間轟然開啟:海帶絲與黃瓜絲的清爽、焯水豆芽的脆嫩、酸蘿卜丁的跳脫,構(gòu)成口感三重奏;大頭菜顆粒咸香襲人、油酥花生碎脂香迸裂,折耳根(魚腥草)則攜著山林野氣。
一卷包容古今,一味連接山海,這一口,包含了地道的“西昌味道”。 ?
清晨七點,西昌街頭巷尾已氤氳著滾燙的香氣。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劃破寧靜:“老板,大碗,雙臊!”
“早粉基因”的源流,深植于這座城市的肌理。西昌地處川滇交界的南絲路,清代文獻已記載當?shù)厝嗽绮褪撤鄣牧晳T,而富饒的安寧河谷更為其提供了底氣——這里日照充足、稻米生長期長,產(chǎn)出的大米韌性足、米香濃,是制作米粉的絕佳原料。
西昌米粉的江湖門派林立,各具風骨。鮮肉米粉以豬腿肉現(xiàn)炒臊子,湯底用棒子骨與豬蹄慢燉,清亮鮮香;牛羊肉粉恪守“原湯本味”,新鮮宰殺的牛羊肉配十幾種中藥熬煮超12小時,湯濃而不膩;肥腸粉以彈韌肥厚取勝;圓根酸菜肉絲粉則凸顯涼山特產(chǎn)——彝家圓根酸菜與跑山豬肉碰撞出酸辣鮮爽的獨特風味。
佐料臺是西昌米粉的靈魂舞臺。十幾種調(diào)料列陣以待:熟油海椒紅亮噴香,小米辣野性十足,糊辣子焦香撲鼻;還有西昌特產(chǎn)的酸菜、黑豆豉、醬折耳根,以及畫龍點睛的鮮薄荷。

“冒碗粉”的技藝更顯功夫,米粉只需在沸水中蜻蜓點水般燙熱,若入湯久煮,鮮味盡失。燙好的米粉澆上高湯臊子,食客依口味自調(diào)佐料,成就“千人千味”的玄妙。
如今的西昌“粉氏”家族,都擁有自己的“粉絲群體”,手藝人的堅守與好吃嘴的熱愛,讓這曲地理、歷史與人文的“三重奏”在舌尖上代代傳承,滋味綿長。

?
本期話題
你喜歡吃哪里的“粉”?評論區(qū)聊一聊~
?
撰文/ 蔣莉 劉靖鈺
編輯/梁慶?
責編/謝夢?馬艷琳?
審核/姜明
編輯:馮方湲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