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霧輕籠普者黑,孤峰倒映碧水中。八月,這片因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取景而聲名遠播的國家濕地公園,湖光山色與喀斯特地貌交織,宛如神仙秘境。
彝族撒尼人聚居村落仙人洞村,就在這仙境旁。然而,曾幾何時,這個彝家寨子與美景格格不入:污水直排入湖、民居亂搭亂建,一度陷入“守著好風景,卻賺不到好生活”的困境。

從“污水橫流”到“碧水穿村”,從“風貌雜亂”到“風情滿園”,蝶變,如何發(fā)生?
近日,記者來到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雙龍營鎮(zhèn)仙人洞村蹲點,在黃墻土瓦間探尋答案。
碧水歸湖
“那會兒游客來劃船,劃過村口這段都得捂鼻子。”站在湖邊,村民范云邱彎腰掬起一捧清澈的湖水,掌心的漣漪蕩開一段不愿回首的記憶:“2015年前后,村里家家戶戶搞民宿,生活污水直接往湖里排,夏天湖面飄著綠藻,太陽一曬,臭得讓人受不了?!?/p>
彼時的仙人洞村,正遭遇旅游無序開發(fā)的陣痛。隨著普者黑景區(qū)聲名鵲起,村民們爭先恐后蓋樓房、開餐館,卻沒人呵護腳下的土地與眼前的湖水。
范云邱記得,那時村口的排水溝污穢不堪,雨天污水順著青石板路往湖里淌?!昂芏嘤慰驼f,你們這兒的水沒法看,說完搖搖頭就走了?!?/p>
轉(zhuǎn)機始于2017年。村黨支部會議室里,三十多位村民圍著一張水質(zhì)檢測報告紅了臉——普者黑湖水質(zhì)降到了Ⅳ類,連灌溉用水標準都快達不到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支書范成元把報告拍在桌上,“再這么亂搞,游客不來了,子孫后代吃什么喝什么?”
一場“治水戰(zhàn)役”就此打響。挖掘機開進村子時,不少村民站在自家院門口犯嘀咕:“埋管道要挖路,污水處理站要占用土地,這錢花得值嗎?”
疑慮聲中,村里的老黨員們站了出來,帶頭拆了自家院墻邊的違規(guī)廁所,把廚房排水管接入新建的管網(wǎng);村干部帶頭跳進沒過膝蓋的淤泥里清淤。在他們的帶動下,村民們的心結(jié)慢慢解開了。
整治后的村里,再也不見污穢不堪的排水溝,地下埋設(shè)的一根根管網(wǎng)將全村生活污水引入污水處理站。
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普者黑湖水質(zhì)從2017年的Ⅳ類穩(wěn)步提升至2022年的Ⅱ類,并連續(xù)三年保持優(yōu)質(zhì)水平。湖邊重新長出了曾經(jīng)消失的水草,候鳥也一年比一年多。
黃墻煥彩
吃過午飯,錢桂良正在自家客棧小院里忙碌,庭院里三角梅盛放,與黃墻土瓦的民居相映成趣。
見到記者前來,他放下手中的活兒,邀我們參觀。
“您這客棧真漂亮,是還原的彝族撒尼民居嗎?”記者問。
錢桂良說:“十年前那會兒的房子可不是這樣,當時要拆我家的‘小洋樓’,媳婦哭了好幾宿?!?/p>
那時的仙人洞村,正陷入“蓋樓競賽”的怪圈。村民們?yōu)榱硕嘟涌腿?,紛紛加層擴建,彝族撒尼人傳統(tǒng)的“土掌房”漸漸被瓷磚外墻、鐵皮屋頂?shù)男侨〈?/p>
面對發(fā)展困境,2014年,仙人洞村凝聚共識,決定拆除雜亂建筑,重塑風貌,發(fā)展旅游。
可真要推倒自家花費幾十萬建起的樓房,村民們誰也舍不得。“剛提出拆房時,院里的鋤頭都快掄起來了,有人說這是砸自己的飯碗。”錢桂良苦笑。
“我家先拆,恢復成傳統(tǒng)樣式?!标P(guān)鍵時刻,村支書范成元站了出來,拆除了自家剛蓋好的三層小樓??粗甯刹恳陨碜鲃t、動真格,村民們的抵觸情緒漸漸消散。
為了讓大家看到轉(zhuǎn)型的希望,村集體自籌經(jīng)費,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翱吹饺思业睦显鹤忧啻u黛瓦,反而留得住游客,我們才明白自己丟了特色,再新的樓也留不住人。”
考察回來后,村里聘請專業(yè)團隊深入調(diào)研,結(jié)合撒尼建筑特色制定“一戶一圖”改造方案——保留傳統(tǒng)“土掌房”的斜瓦屋面、黃墻土瓦基調(diào),融入雕花窗欞、翹角飛檐等元素。這樣既留住了民族韻味,又能滿足現(xiàn)代居住需求。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lǐng)下,全村掀起改造熱潮:通過爭取財政支持1470余萬元、申請銀行貸款7000余萬元、發(fā)動村民自籌4000余萬元,集中投入民居改造、石板路鋪設(shè)、文化廣場修建和水環(huán)境治理。
三個月后,范成元家的撒尼民居率先落成。黃墻映著三角梅,雕窗里擺著傳統(tǒng)織布機,入住率一下子比以前高了三成。
如今步入仙人洞村,黃墻土瓦映青山,處處透著撒尼風情。全村186棟民族特色客棧錯落有致,3300余間客房常年客滿,年旅游收入達4400余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5萬元。
弦歌永續(xù)
仙人洞村的煙火氣里,浸潤著文化的氣息。
村民李趙黃白天在“云之味”米線店操持生意,夜晚則換上撒尼服飾,帶領(lǐng)文藝隊為游客跳起激昂的弦子舞。
鄉(xiāng)村旅游火熱發(fā)展,如何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仙人洞村人深知,曇花一現(xiàn)的“網(wǎng)紅打卡”絕非長遠之計,唯有守住民族文化的“根”,才能行穩(wěn)致遠。
為此,村里積極開展撒尼文化的挖掘、保護和搶救工作,系統(tǒng)整理世代傳承的古老文化,精心編排《古老的仙人》《洗麻歌》等50多個原生態(tài)歌舞,累計演出超過2500場,吸引觀眾20.5萬人次,讓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找回了鄉(xiāng)愁、留住了游客。
“民族文化是血脈,也是財富,我們必須把它傳承下去,讓更多游客愛看!”排練間隙,李趙黃告訴記者,“看到游客跟著學、拍手笑,就覺得值。文化活起來了,村子人氣也更旺了?!?/p>
通過融合丘北各民族文化元素,仙人洞村還將壯族“三月三”、苗族“踩花山”等其他民族節(jié)慶引入村子,相繼推出篝火晚會、荷花宴、挖藕捕魚等特色旅游項目,讓游客的旅居體驗更加豐富多彩。
文化的魅力不僅留住了游客,更吸引了“新村民”。臨湖的“水云間”民宿里,上海退休教師杜曉軍正給客人泡荷葉茶。她的民宿里,擺著收集來的老織布機,墻上掛著與村民的合影。
“杜老師,您當年一來就決定留下,當時是被啥吸引了?”記者好奇地問。
她笑著指了指窗外的荷塘:“你看這山這水,還有晚上的弦子舞,一下子就把我迷住了。短短七天,我就決定在這兒定居。”
暮色四合,普者黑荷塘鍍上銀輝,星光與燈火在水面交織。錢桂良在客棧門口招呼客人,李趙黃和隊員們踏響弦子舞步,杜曉軍與客人聊著詩和遠方……
炊煙、弦歌、笑語,在夜空里交融成歌。
(文山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陶晶晶? 陳才艷)
編輯:馮方湲
責任編輯:金艷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