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將迎來建院100周年。歷經(jīng)了六百余年風風雨雨,故宮最不缺的就是故事與細節(jié)。參觀故宮,從午門進入后,如果只是沿著961米的中軸線展開一場30多分鐘的“歷史穿越”,那么在走馬觀花、俯仰行進之間,可能會錯過不少的古建與文物背后的信息。本文就從不同視角和容易忽略的建筑細節(jié)說起,為大家提供一些隱藏在紅墻黃瓦之下的知識。
仰觀
從園林古建的角度來說天空就是故宮最大的“借景”
在故宮里面最令人矚目的是高大的屋頂。不算正脊兩側(cè)的正吻(也稱鴟吻、大吻),午門屋頂?shù)恼咕透叱龅孛?5.6米,太和殿屋頂?shù)恼箘t高出地面36.57米。我們一般從屋頂?shù)念伾⑿沃埔约凹公F的數(shù)量,就可以輕松地判斷古代建筑的等級。論顏色,黃色琉璃瓦只能用于皇室宮殿或寺廟建筑,綠色琉璃瓦級別略低則能用于親王府邸,至于其他臣民則只能使用青灰色的布瓦。論形制,故宮里面等級最高的建筑,如午門、太和殿均采用重檐廡殿頂。其次則是重檐歇山頂,見于太和門、保和殿等。重檐的等級高于單檐,所以再往下排則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論脊獸,數(shù)量越多則建筑等級越高,太和殿共有10件脊獸,級別最高,最后我們還會談到。
上述這些都是關(guān)于故宮屋頂?shù)摹懊髅妗被境WR,而接下來要說的重點則是屋頂上我們無法直接觀察的一方“隱秘空間”——大殿正脊中間往往會設計出一處凹槽,專門盛放具有厭勝(又稱壓勝,是古代方士通過詛咒或祈禱壓制人、物的一種巫術(shù))功能的寶匣,可以算是故宮的“鎮(zhèn)宅之寶”。實際上匣內(nèi)的寶物并不名貴,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寶匣可是古代“五行”文化的集大成者,一般要存放五金元寶、五色寶石、五經(jīng)、五色緞、五色線、五香、五藥、五谷等祈福、辟邪的物品。古代建筑體現(xiàn)的文化信仰,在今天仍然被人們重視。故宮對養(yǎng)心殿開展大修前,就是由當時的單霽翔院長親自登梯將寶匣取下,這也叫“請龍口”,標志著養(yǎng)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施工正式啟動。而在故宮建筑修復過程中,前前后后發(fā)現(xiàn)的寶匣就有三十多個。
古人所謂的“雕梁畫棟”,在故宮就體現(xiàn)在屋檐之下、那些連接柱子的梁枋彩畫上。屋頂耀目的黃色琉璃瓦,與墻體的紅色柱子都是暖色調(diào),兩者結(jié)合處就需要用到青綠冷色的梁枋斗拱作為過渡。它們常常為屋檐的陰影所遮蔽,卻是故宮建筑審美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梁枋上的彩畫也是大有講究,分為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簡單地說,和璽彩畫用在等級最高的建筑上,畫面多為貼上金箔的龍或鳳。龍的至高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太和殿兩層均繪有金龍的梁枋,自然要比旁邊一層是龍,另一層是鳳或是瑞草圖案的級別更高。旋子彩畫更多出現(xiàn)在級別較低的配殿上面,圖案往往是青色與綠色搭配的花瓣,樣子類似漩渦。蘇式彩畫內(nèi)容最豐富,有山水花鳥、人物故事,但是等級最低,這種彩畫更多出現(xiàn)在亭臺樓閣等生活氣息濃厚的建筑上?;始医ㄖ械奶K式彩畫,最突出的當數(shù)頤和園的長廊彩畫,共14000幅,也打破了世界紀錄??上攵?,對于清宮帝后來說,在西郊園林的生活可遠比在宮中大內(nèi)要愜意輕松得多。
如果我們的目光突破屋頂,再往上看那么就是澄澈湛藍的天空,這與黃色的琉璃瓦,紅色的宮墻形成了鮮明和諧的色彩對比。從園林古建的角度來說,天空就是故宮最大的“借景”。而天之蒼蒼,到了夜晚點綴璀璨星河。古人將星空分為若干區(qū)域,核心區(qū)域就是紫薇三垣,這就與故宮的另一個名字“紫禁城”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三垣中的紫薇垣39個星官對應了皇帝的后宮,包括了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的建筑群。太微垣20個星官則對應了前朝,其中三臺星就對應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三層臺階。天市垣19個星官,對應的是天子的市場。但對應區(qū)域卻不在故宮之中,而是從東華門出來,一路向東五百米的東安門市場。不過這天子的市場,作為皇帝反而沒有機會像普通百姓那樣逛街購物,享受煙火氣息。清代的皇帝只能在頤和園后山開辟一處“蘇州街”,讓太監(jiān)宮女假扮商客滿足自己的想象,也是一種失去自由的悲哀。
俯察
在三大殿的臺基磚面之下還有著鮮為人知的豐富層次
我們再將視角轉(zhuǎn)向腳下,故宮里的地磚大多來自山東臨清,由大運河運往京師。太和殿上的金磚出自蘇州,更是造價不菲。磚下面的地基往往被大家忽略,這些土并非自然土壤,可以說我們是站在元代建筑碎磚的基礎(chǔ)之上。
元代之前,故宮所在的區(qū)域是金代中都東北郊外的丞相居所,也被人們稱為“南相莊”。元朝入主中原,依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慣,以今天北海瓊?cè)A島為核心營建大都城,奠定了今天北京城區(qū)的基本格局。在瓊?cè)A島東側(cè)這片區(qū)域修建起的大內(nèi)皇宮,核心建筑為延春閣。到了明初,朱元璋的部下將延春閣拆除,形成了今天故宮背后的景山。
明代的北京城以及皇宮大內(nèi),是在元代原址上向南略作偏移。元代宮殿的建筑瓦礫,成了今天我們參觀故宮時腳下的地基。工匠們有意用一層灰土、一層碎磚,反復均勻地在舊有宮殿原址上進行回填。這樣的建筑工藝可以避免局部下沉,也有利于建筑防潮。重要的是在文化心理上,隨著前朝覆滅,新興統(tǒng)治者將宮殿建筑徹底破壞,連地基也要連根拔起,重新回填,在氣運上杜絕前朝勢力死灰復燃,頗有古人所謂“犁庭掃穴”的意味。
每當遇上暴雨,游客們會趕到三大殿的臺階,一睹1142個龍首同時噴水的奇觀。三大殿佇立在8.13米高的三層須彌臺基之上。為了更好地排水,整體臺基設計內(nèi)高外低,有著輕微的坡度?!扒埻滤钡哪康氖潜M量避免三大殿的臺基因滲水導致下沉。不僅如此,在三大殿的臺基磚面之下,還有著鮮為人知的豐富層次。不僅有分層夯實的灰土碎磚,還有用來抗震的圓形橫木,以及為了減少下沉風險打入的木樁。地基中還有糯米成分,可以增強臺基整體的柔韌性,減輕地震對于大殿建筑的影響。
說到降雨就不得不提到故宮的排水系統(tǒng)。常有人問:為什么故宮可以六百年不積水?答案很簡單,因為過去積水的時候,沒有人拍照片上傳社交媒體罷了。趕上特大暴雨,故宮小范圍內(nèi)的積水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傳統(tǒng)的木石建筑群,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不斷地修繕維護。不過古人仍然有很多巧妙的設計:人們置身于偌大的皇宮之中,很難體會到故宮北端地平標高46.05米,而南端的午門僅有44.28米,南北高差約兩米,正是為排水提供便利。雨水從屋頂?shù)男逼禄渲恋孛?,地面也有坡度再將雨水排至角落中的暗溝涵洞。在蓋板之下,故宮隱藏著深度超過兩米的下水道,可以將北邊幾條線路的積水統(tǒng)統(tǒng)排入南面的內(nèi)金水河,最終從東華門南側(cè)的出水口,排入筒子河。
說到俯察故宮,人們總會想到景山上的絕佳視角。其實在故宮內(nèi)部也有登高的機會,主要集中在午門和神武門。目前午門和神武門是故宮重要的臨時展廳,想要順利登臨,可能要在有展覽的期間,單獨預約午門和神武門的參觀門票。在午門上可以體會到古代皇帝“南面天下”,這是過去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進行“獻俘”儀式的場所。而站在神武門上,一側(cè)是排列有序的六宮庭院,另一側(cè)則能欣賞北海與景山,可謂氣象萬千。
平視
平視故宮歷史滄桑中“活生生”存在過的每個人
當我們置身于古老的皇家宮苑,還有太多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不在高處,不在地下,就隱藏在身邊。比如游客會好奇在房屋外墻上,為何會出現(xiàn)鏤空的磚雕孔洞,其實此為“透風”,專門給包裹在墻里的柱子,排出水氣。古代建筑全靠柱子承重,遇上陰雨天氣,時間久了包在墻里的柱子容易受潮,因此有此巧思。如此實用的功能設計,磚雕形象卻不單調(diào),或是鳥獸,或是花卉,細心的朋友可以下次多留意。
故宮里面231個大缸,原本目的是用來防火。因此大缸的底部,往往會有預留加熱口,專門為了冬天加熱,防止缸內(nèi)的水結(jié)冰。故宮的鐵缸為明代鑄造,銅缸則有明有清,22個鎏金銅缸則全是清代所造。至于銅缸上面大大小小的方塊印痕,是大缸在鑄造過程時出現(xiàn)了氣泡沙眼,工匠為了修補用銅板打上的補丁。至于鎏金大缸上面的劃痕,則是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后留下的歷史罪證。
至于故宮里面隱藏的各種瑞獸動物,可以作為大家探索故宮時的小課題。太和殿前的銅鶴、銅龜,背上有蓋,能在腹內(nèi)焚燒香料,營造出煙霧裊裊的意境。銅龜?shù)男蜗?,龍頭龜身,嚴格地說應該稱為“霸下”。太和殿內(nèi)有傳說日行一萬、夜行八千、通曉四方語言的神獸甪端,功能同樣是用來點香。御花園中的跪象,慈寧門前的麒麟,乾清門前的銅獅,儲秀宮的銅鹿,慈寧宮的石雕蜥蜴,都有著獨特的功能和寓意。
我們平視的不僅是建筑細節(jié),還可以是故宮歷史滄桑中“活生生”存在過的每個人。近年在故宮來一組古裝旅拍漸成熱門,人們也會憧憬故宮曾經(jīng)的日常生活。原本“五門三朝”的九天宮闕,就是為了增強帝王“君權(quán)神授”的神秘性。直到故宮博物院面向公眾開放,才讓我們有機會真正了解到:每年元旦和冬至,在太和殿的大朝會,朝廷高官都要在透風的大殿中受寒挨凍,等到袁世凱要復辟時才在殿中配了兩個大暖爐。而每三年一次的科舉殿試在保和殿舉行,因為沒有廁所,各省的貢士趕上內(nèi)急,只能在須彌臺基下臨時解決。至于東西六宮的小院,不只是困住后宮嬪妃一生的“四角天空”,其中低級嬪妃甚至要住進“集體宿舍”,幾個人一同擠在配殿、耳房之中,生活質(zhì)量可想而知。
隱藏空間
在融合館用手、耳、鼻、眼,了解故宮文化
如果游客只選擇故宮中軸線的游覽路線,就會錯過文華殿書畫館的臨時展覽和武英殿陶瓷館的常設展覽?;蛘咴趨⒂^珍寶館的時候,驚嘆于寶石與金銀器,卻忽略了中間的石鼓廳,這都是有點可惜的。至于故宮的隱藏空間和小眾景點,比如文華殿后面的文淵閣、武英殿后面的玉藻堂、斷虹橋捂襠撓頭的石獅子、乾清門外的軍機處、隆宗門天理教徒留下的箭頭……可以說是怎么講都講不完了。
向大家介紹一處故宮最新開放的隱藏空間和特殊玩法。2024年底,故宮在交泰殿東側(cè)開設了一間文創(chuàng)融合館,為大家提供多重感官方式,重新體驗故宮。以往我們參觀故宮是邊走邊看,而在融合館,人們可以用手、耳、鼻、眼,了解故宮文化。通過觸摸故宮的建筑模型,可以明白宮殿正脊上的“正吻”是怎樣由十幾塊琉璃構(gòu)件組合而成的。被特意處理過的太和殿脊獸,將原本銳利的邊角磨圓,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夠上手觸摸。原來十個脊獸中,只有龍、押魚、斗牛三個身上是鱗片。鳳有羽毛,海馬有海水江崖紋,飛馬兩側(cè)有翅膀,獅子燙頭,狻猊披發(fā),押魚拖著魚尾,獬豸和斗牛的角形狀不同。行什則是猴子臉、手持金剛杵的形象。原本復雜的脊獸形象,可以通過觸摸產(chǎn)生更為直接深刻的認識。
隨著沙盤上故宮不同場景的切換,耳邊傳來養(yǎng)心殿里皇帝批閱奏折時的研墨聲、箭亭外皇子們每天早起騎射的聲音、太和殿科舉后的傳臚之音,還有御花園的鳥叫蟲鳴,哪怕是眼睛不方便的朋友,也能從聽覺上加深對故宮不同區(qū)域功能的認識。人們可以直接拿起小錘,敲擊石磬與金镈,親耳感受何為“金聲玉振”。不同的節(jié)氣有不同物候,每個月份都有當值的花神,因此不同季節(jié)的花香也被置入甪端之中,游客可以通過香味感受故宮的春夏秋冬。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原本是明清故宮最能體現(xiàn)等級森嚴的核心區(qū)域,而故宮博物院卻創(chuàng)造出一個足夠多元、立體的環(huán)境空間,為一百年的開放留下了新的時代注腳。
文/宋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
編輯:胡倩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