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貢融媒記者 王樂樂

據了解,這次展覽是對自貢本土百年美術歷史的首次系統(tǒng)性梳理與呈現,也是中國彩燈博物館自1994年開放以來,首次嘗試舉辦綜合性美術專題展覽,旨在以多元藝術形式拓展博物館文化服務邊界,為公眾搭建觸摸本土文化根脈的平臺。

匠心策展:多維呈現鹽都美術百年風華。本次展覽以“鹽場流韻、墨緣常新、天工巧匠、多元并進”為四大核心單元,既聚焦不同時期自貢美術的創(chuàng)作特色,也兼顧“專業(yè)性”與“公眾性”的平衡。除作品陳列外,展覽特別增設“史料文獻區(qū)”,展出100余份與自貢美術相關的珍貴史料,其中不乏具有歷史價值的實物與文獻:如魯迅、鄭振鐸關于自貢畫家王詔的通信及評論文章,1937年榮寶齋石印刊行的自貢畫家編著《花鳥自習畫稿》,以及1950至1970年代《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中國工藝美術》等權威報刊對自貢美術作品的刊發(fā)原件。

此外,1949年后自貢歷次美展的請柬、簡介、作品集,1954年發(fā)行并收錄“龔扇”的《民間美術工藝品》明信片(全套10張),以及扎染、剪紙、“自流井工”木器制作等非遺項目的傳承史料,均在展覽中亮相,讓觀眾得以透過“作品+史料”的雙重維度,讀懂自貢美術的“前世今生”。
從藝術品類來看,展覽涵蓋國畫、油畫、版畫、漆畫、烙畫、漫畫等純美術形式,也包含編織、印染、雕刻、雕塑等民間工藝。其中,自貢傳統(tǒng)民間工藝“小三絕”(龔扇、扎染、剪紙)的代表性作品尤為引人關注。這些作品既承載著井鹽文化的“咸鮮”底蘊,也展現出本土藝術家對傳統(tǒng)技藝的創(chuàng)新傳承,凸顯出自貢美術“多元共生、雅俗共賞”的特質。

文脈溯源:鹽都沃土孕育美術瑰寶?;厮葑载暶佬g百年歷程,其發(fā)展始終與鹽業(yè)經濟的繁榮、本土藝術家的堅守密不可分。自清代中后期起,自貢繪畫、民間美術便傳承有序,名家佳作層出不窮:既有文人墨客的水墨雅韻,也有民間工匠的巧奪天工。這些作品不僅記錄了鹽都的社會變遷,更成為地域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自貢本土美術的成就與價值未能得到系統(tǒng)挖掘與傳播,相關研究也因史料分散而進展緩慢。已故自貢老畫家劉克剛曾感慨:“吾地畫家,獨具風格,而僻處川南,性不好標榜,故懷絕藝者,多湮沒無聞,遑論其生卒年耶?!币虼耍崂戆倌昝佬g脈絡、搶救珍貴藝術史料,成為傳承本土文化的當務之急。

深耕細作:多方合力續(xù)寫文化傳承篇章。土生土長的鹽都人曾上游是一位書畫愛好者。2006年,他申報的《井鹽畫派研究》獲批自貢市重大規(guī)劃課題,從此踏上十余年尋訪路。為打撈散佚史料,他在圖書館、檔案館的故紙堆里埋首;為還原藝術家生平,他叩開數十位老一輩創(chuàng)作者與收藏家的家門;為搜集本土畫作,他頻繁往返于自貢及周邊地區(qū),甚至自費深入偏遠鄉(xiāng)鎮(zhèn)。一次得知富順縣清代花鳥四條屏被成都藍姓教授購得,他冒昧登門說明研究初衷——愿將作品載入地方美術史。這份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忱打動了教授,使得對方無償轉讓。
課題推進過程中,越來越多力量匯入傳承隊伍:自貢市融媒體中心攝影記者葉衛(wèi)東精心完成千余幅作品的專業(yè)拍攝;社會力量主動出資,協調四川美術出版社破解高額彩印難題;市美術家協會多渠道發(fā)通知,協助完成近300位藝術家(含已故者)作品授權。2021年11月,25萬字、收錄近千幅作品的《自貢百年美術》問世,首次以“地方美術史”全景呈現自貢清末以來美術脈絡。這一由個人發(fā)起、多方協作的文化搶救行動,為本次展覽的舉辦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文化人:讓百年美術煥發(fā)時代活力?!蹲载暟倌昝佬g》的出版,為“靜水流深——自貢百年美術作品展”提供了核心內容支撐;而展覽的舉辦,則讓書中的“靜態(tài)作品”升級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體驗。在中國彩燈博物館的專業(yè)展陳設計下,觀眾既能在“鹽場流韻”單元品味井鹽生產場景的繪畫再現,在“墨緣常新”單元欣賞文人書畫的筆墨意境,也能在“天工巧匠”單元近距離感受非遺工藝的細節(jié)之美,在“多元并進”單元見證自貢美術的當代創(chuàng)新。這種沉浸式的展覽形式,讓百年美術不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可觸摸、可共鳴的文化記憶。

編輯:張翠娜
責任編輯:鄭皓勻
編審:張宏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