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一起打卡“大國糧倉”!“十四五”時期,我國高標準糧倉倉容逐年增加,具備低溫準低溫儲藏能力倉容達到2.2億噸,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萬噸。高標準糧倉標準有多高?里面的“黑科技”如何守護大國糧倉?一起了解↓↓↓
中儲糧四川新津直屬庫的4個巨型糧食氣膜倉引人注目,它們外表像潔白的“氣球”,綠色儲糧技術(shù)應用效果更好,每倉現(xiàn)存大豆7500噸,榨出的食用油夠8萬人吃一年。

糧食入庫也進入了AI時代。第三代智能扦檢系統(tǒng)自動取樣糧食進行AI分析,約8到12分鐘出結(jié)果,準確高效判斷糧食等級,農(nóng)民賣糧可以當天往返,賣糧更安心更舒心。

記者來到中儲糧成都儲藏院,這里的儲糧害蟲防治實驗室是一座害蟲檔案館,從活體害蟲到標本,常見糧食的各種害蟲在這里都被記錄在案。

儲糧害蟲防治實驗室有國內(nèi)最全的儲糧害蟲標本庫,害蟲數(shù)量達226種,運用攝像頭加AI蟲情算法,能提前30天發(fā)現(xiàn)蟲情,準確率超95%。

從糧食氣膜倉到智能扦檢,從蟲情監(jiān)測到精準防控,科技正默默守護著我們的每一粒糧食。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