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用最基礎的泥土做出一只“貓頭鷹”?
一起來看青海先民的答案

瞧,這里有只“貓頭鷹”
這只陶罐的斂口部捏塑成圓弧面
正中穿兩個圓孔,頗似兩只眼睛
兩眼之間堆塑著鋸齒狀的泥條
正是它鋒利的鉤喙
頭頂再來點“羽冠”特效
一張鸮面就這樣誕生了
圓鼓鼓的罐身通體裝飾繩紋
遠觀好似毛茸茸的羽毛
整個器物造型概括而傳神
雖沒有過多的細節(jié)雕琢
卻將貓頭鷹蹲踞時
警覺又略帶呆萌的神態(tài)捕捉得淋漓盡致

鑒于鸮面陶罐耐火性很強的材質(zhì)特點
再加上整個罐體煙熏痕跡嚴重
證明是被使用過的
專家們判斷它可以用作燒煮的器物
而且它自帶過濾功能
當用它熬煮草藥或煲湯
可以從“兩只眼睛”里倒出湯汁
而渣滓就被留在陶罐內(nèi)
可以說,鸮面陶罐是一件
美觀與實用完美結(jié)合的藝術(shù)珍品
鳥兒那么多
為何偏偏是鸮

鸮有著敏銳的雙眼、強健的翅膀
鋼鐵般的利爪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鷹嘴
是空中的霸王
也是勇敢、速度和力量的化身
在古代,鸮是人們喜愛和崇拜的神鳥

△ 柳灣墓地出土的齊家文化鸮面陶罐
距今4000年前后
青海地區(qū)逐漸進入齊家文化時期
此時這里的先民進入農(nóng)耕文明
他們在長期勞作時發(fā)現(xiàn)
賴以生存的農(nóng)作物種植
會受到蟲害和鼠害的侵襲
而鸮有著超強的捕獵能力
是田鼠的天敵

△ 齊家文化·貓頭鷹罐,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藏
在當時文明程度不高的情況下
先民把鸮當成了農(nóng)田的守護神
對它產(chǎn)生了敬畏和崇拜之情
一定數(shù)量的鸮形陶罐就在此時出現(xiàn)
還有這些和鸮有關的文物
從仰韶文化至漢代的四五千年間
鸮始終被視為一種非常神圣的動物
《東周列國志》也詳細描述:
此鳥名鸮,晝不見泰山,夜能察秋毫
這與我們今天的認知一致

△ 鸮卣(yǒu),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鸮被推崇為神鳥
成為商人膜拜的對象之一
在商代的玉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
都有構(gòu)思巧妙、制造工藝精良的鸮形器

△ 玉鸮,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這也說明齊家文化與中原商文化的關系密切
是先秦時期黃河上游與中下游地區(qū)
乃至與長江流域文化交流的縮影

△ 東漢陶鸮形五聯(lián)罐,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藏。
憑借那對“大眼睛”
鸮面陶罐既威嚴又呆萌的形象
瞬間消解了4000年時光的距離
這份跨越時空的共鳴
正是遠古藝術(shù)生命力的最佳證明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吳山冠
0